近几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美国每年大约有30~40万因心动过缓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我国需要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数字与此接近,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国心脏起搏器植入已经超过2万台。
近几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美国每年大约有30~40万因心动过缓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我国需要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数字与此接近,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国心脏起搏器植入已经超过2万台。以往绝大多数患者植入的是心室按需起搏(VVI)器,生理性起搏比例较小,目前虽然生理性起搏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但总比例仍然偏低,因此推广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及技术,尤其是选择性部位起搏的技术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多个省市较大规模的医院均能开展起搏器植入术,对各种起搏新技术的应用及临床研究的开展,甚至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下面将选择性部位起搏技术的开展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传统的心室起搏电极导线植入在右室心尖部,因植入技术简单、电极易于固定、脱位率低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严重的缺点是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以损害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肌灌注异常、组织学异常和心室重塑;长期血流动力学的恶化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除对心功能有不利影响外,右室心尖部起搏还增加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这是由于起搏带来不利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目前认为VVI起搏模式导致的急性心房扩张和肺静脉局灶电活动是诱发心房颤动(房颤)最重要的触发因子,且房颤的发生与右室起搏比例呈线性关系。
因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不良影响,人们开始研究右室其他部位的起搏。右室其他部位起搏包括流出道游离壁和室间隔,使用螺旋电极能够实现可靠起搏。近年国内外先后进行了直接希氏束、流出道间隔部、心尖间隔部等部位的起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因为距希氏束很近,理论上可以实现直接或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对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等临床预后有较好的影响。但目前已经完成的一些关于右室选择性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与预期结果并不一致,急性期研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呈现多元性。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患者的选择。目前已完成的临床研究中,入选患者的临床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样本量的大小。目前已完成的研究大多是小样本的研究,有的研究不足20例,所以结果差异较大,而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才更全面、客观,也更有说服力。第三是随访时间的长短。急性期的血流动力学结果与长期预后不一定绝对相关,而且部分研究没有阳性结果可能也与随访时间太短有关。第四是观察指标的不同,部分研究显示QRS时限是相关影响因素,但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尚缺乏临床研究,如起搏后的室壁激动顺序、同步性收缩指标等,这些因素对心功能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我国关于心室选择性部位起搏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如江苏省成立了江苏省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俱乐部,以规范并指导间隔部起搏技术,且正在开展一项关于心室选择性部位起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大,将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并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预计在2年的时间里,完成200例患者的随访。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已经完成的部位随访资料显示,同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呈负性影响,原因与心尖部起搏加重左室内不同步收缩有关。
心房选择性部位起搏
既往研究表明以心房为基础的起搏较双腔起搏相比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而不同的心房起搏部位在减少房颤发生中的作用不同。传统的右房起搏部位是右心耳或右房游离壁,此部位起搏时心房激动时间长,心房除极离散度明显增大,容易导致心房激动失同步化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目前临床上进行的心房选择性部位起搏主要在房间隔。理论上房间隔起搏时,电激动向左右心房同时扩布,缩短心房激动时间,降低心房肌除极的离散度,可以减少房性的心律失常发生,但因房间隔起搏电极植入技术较难,故目前关于这一理论的临床研究较少。在江苏省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也包括了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技术进行非传统性起搏部位起搏,并将不同部位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参数和心房之间、房室之间同步性指标及心房重构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不同部位起搏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否优于传统部位起搏及其可能的机制,如果这一假设得到证实,将改变起搏工作者对传统起搏部位选择的认识,选择最优化的起搏部位来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广大患者获益。
由于主动固定电极在国内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也限制了选择性起搏部位这一技术在国内的开展。目前在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大的医院掌握了主动固定电极的应用,如若在这一方面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推动主动固定电极的应用,还将对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